“头疼”学生的是与非

时间:2015-07-14阅读人数:123

基本信息

    名:“头疼”学生的是与非

    编:严育洪

    号:ISBN 978-7-5184-0508-4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7

    本:16开

    张:13

    数:176

    价:35.00元

读者定位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干部、教育研究者

内容简介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教师成功与否,要看对学生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看到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就成功了一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师就成功了全部。面对那些常常让教师感到无路可走、无计可施的学生行为问题,教师首先要能够解密学生的心理,只有先看透学生的心理,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发现最佳的教育对策。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现象学这两方面的详尽指导,帮助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善于通过教育现象中的蛛丝马迹来分析和探究学生的心路历程,并依靠一些诸如生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技术手段来帮助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我们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秘笈和教育的功夫秘技,才能够更好地在教育之路上行走。  

 

全书目录

 

No.1学生说谎的背后

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说谎现象,教师常常感到疲于对付;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说谎理由,教师常常感到难以明辨。此情此景之下的教师,常常会痛心疾首地对学生说这样两句话:“说谎这么不好,你为什么(还)要说谎呢?!”“你是怎么想出了这样的说谎理由的呢?!”虽然教师也追查学生说谎的原因,但只是为了查验学生有没有说谎,因为教师普遍抱着“说谎是不好的”的心理,所以一旦坐实学生在说谎,都会毫不留情地“杀无赦”。

 

 关键词:品德问题  能力问题  同伴压力  6秒钟法则  白色谎言  集体舆论

 

【问题行为的A面】学生说谎,不是品德差,就是道德差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学生说谎,也有着值得珍视的积极因素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并非所有的谎言都会产生“恶果”

 

No.2学生偷窃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很多时候,学生的偷窃行为线索比较复杂,让教师难以“破案”,如果破不了案,教师又会担心人心惶惶,造成学生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猜忌,从而扰乱班级秩序,影响班级内部团结和学校的声誉;很多时候,学生的偷窃行为动机比较复杂,让教师难以“判决”,它不仅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还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如何在不伤害学生心灵的前提下教育好当事人并解决问题,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近因效应  濡化意义  协调旨趣  隐喻故事  共情效应  隐喻故事疗法  

        先跟后带  心理画像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偷窃,不是“成心”,就是“成性”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偷窃,是一种不满心理的发泄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教师不能对孩子的“不满”而不满

 

No.3让学生的嫉妒变成合作双赢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班级中的小团体斗争就是由嫉妒引起的:因嫉妒他人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别人的文章被老师表扬了,就说是抄袭的;别人的分数考好了,就说是有答案等。嫉妒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学生稚嫩的心灵,成为他们的心魔。怎样才能治好孩子的嫉妒心,也成了许多教师挥之不去的心病。让教师更为头疼的是,嫉妒心在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之间表现得更为强烈,面对两虎相争,教师常常不知所措。

 

关键词:嫉妒心理  童稚心理  同辈之间更易嫉妒  傍同作用  权力的外溢效应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嫉妒,不是心有“病”,就是性有“毒”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嫉妒,是一种促成合作双赢的动力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让孩子在良性嫉妒中成为“英雄”

 

No.4让学生的逞能闪烁自主的光芒

很多孩子喜欢“逞能”,爱说“逞能”的话,爱干“逞能”的事,这往往会让老师和同学们厌烦。作为教师,为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自然会极力压制孩子的“逞能”,不让一人的冒水或冒失打断或打乱了整个教育教学局面。时间长了,这些“逞能”的孩子就会老老实实,不再“逞能”。然而,另一种烦恼接踵而至,虽然孩子不再“逞能”,但又常常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萎靡不振,转而产生了开小差、做小动作等行为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焦虑心理  他证  好胜心理  逆反心理  个人英雄主义  幸灾乐祸心理  

        向师性  兵教兵  翻转课堂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逞能,不是自满,就是自卑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逞能,或使“教学”向“学教”翻转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当一回“学生”

 

No.5学生的闹腾可能是孤独的呐喊

许多不听话的孩子的闹腾常常让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计可施:“他们的不安宁和不安分,一刻也不肯消停。经常会寻事闹活,让你生气,甚至还会寻死作活,跟你怄气。”他们调皮任性,整天和你对着干,他们胆大妄为,随时都会淘出个新花样,让你防不胜防,也让你烦不胜烦。许多父母都在寻求有什么方法可以绕过“打”,而很有成效地让孩子不再耍浑和耍横。

 

关键词:被认定的患者  危机干预树理论  积极陪伴  资源取向  问题取向  共情  

       三明治沟通法  肥皂水效应  投射性绘画  —树—人绘画测验  体验式教育

       内部知觉  冰箱父母  高品质的陪伴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闹腾,不是淘气,就是怄气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闹腾,是发自内心孤独的呐喊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陪伴,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No.6学生顽劣,改变在一念之间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冤家”,你追我逃,你抓我躲。与顽皮学生,更容易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战斗”场面。日常教育中,遇到乖乖孩,教师会感到很幸福,可如果碰上调皮、扯皮甚至顽皮的孩子,处处跟教师顶着干,事事跟教师对着干,教师只能干瞪眼、干着急。与这样的孩子交战,不仅辛苦,而且心苦,许多教师常常自认命苦。

 

关键词:叙事态度  叙事治疗  正向动机  例外情形  情绪教育  需求理论  压力的瞬

      间过度现象  皮电反应  亲社会行为  宠物疗法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顽劣,不是少温顺,就是少驯良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顽劣,改变在一念之间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让孩子养好宠物,也可以培养好人

 

No.7学生迟到,批评也可以“迟”到

迟到,可谓是中小学校园里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也是中小学生最常见的违纪现象。上学迟到,放学也迟到,这次迟到,下次还迟到,对学生的频频迟到,教师常常感到棘手,有时会和学生弄得很僵,很尴尬,也很恼火。迟到虽小,但要处理好并非易事,因为处理过程中保护学生人格和遵守规则之间常常发生冲突,让教师感到头疼不已。

 

关键词:强化理论  周哈里窗模式  登门槛效应  目标分解法  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一分钟傻瓜日记  杰克现象  有氧按摩操  写出你的想法  消极教育  消极

        自由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迟到,不是无时间观念,就是无组织观念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迟到,是因为迷恋于兴趣爱好中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对迟到学生的批评,有时可以“迟”到

 

No.8让马虎的学生虎虎生威

马虎是孩子学习中的常见病,在作业和考试中屡见不鲜。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它不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专利”,在成绩较好学生的学习中也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聪明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更让教师感到烦恼的是,有些学生对自己的马虎还抱着满不在乎的态度,学习也表现得无精打彩。尽管教师在作业前预警“别再做小马虎”,但常常无济于事,许多马虎的孩子涛声依旧,让教师感叹:简直就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关键词:边际效用递减  超限效应  思维滑动  马虎点  讨厌机制  阴影自我  性格

            阴暗  防御机制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马虎,不是认识问题,就是认知问题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马虎,问题出在教师身上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让孩子“不好意思”敷衍马虎

 

No.9学生起绰号真的是坏事吗

    在学生中,特别在初中生中,起绰号、叫绰号现象十分普遍,有时教师都不能幸免。有人调查发现,绰号行为是一种高发行为,超过80%的初中生拥有绰号,平均每个学生拥有2个绰号。同学之间因为相互取绰号、叫绰号而引发争吵甚至争斗事情在学生的生活中时常发生,让教师很是头疼。

   

关键词:不对称传播现象  瀑布心理效应  峰终定律  沟通障碍  情绪ABC理论  

        教育戏剧  同伴认同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绰号,不是“龊”号,就是“拙”号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绰号,也可以成为美好的代名词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送孩子一个给力的“绰号”

 

No.10学生吃零食,不全是“零”食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兜里的零花钱多了,不少中小学生在学校甚至是在课堂中吃零食,这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教师甚感头疼。为此,许多学校为了维系教学秩序,管制学生的味觉欲望,会出台一些名目繁多的有关零食管理的制度。尽管如此,学生在学校吃零食的现象仍屡禁不止。

 

关键词:动作差错  感觉差错  选择差错  口感诉求  身体现象学  宜人性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零食,不是不健康,就是不卫生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零食,是对身心有益的营养品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爱吃甜食,或许吃出一个好孩子

 

No.11还学生“发呆”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呆是让教师很是伤神的事情。对此,教师常以为是学生思想在开小差,不认真学习的表现。其实,孩子发呆情况很是复杂,并非只表现为三心二意的走神,有时候反而表现为一心一意的聚神。另外,哪怕三心二意的走神,有时也并非是坏事。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并非所有教师都知道的问题。如果知道,那么该怎样明辨是非呢?这也并非所有教师都知道的问题。

 

关键词:双任务干扰  暂停装置  默认网络  执行网络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发呆,不是缺“主意”,就是缺“注意”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发呆,反而是全神贯注的好事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还孩子们“发呆”的时间

 

No.12学生的怪癖,也可以是“乖”癖

怪癖,古怪的癖好。调查显示,有12种小“怪癖”的人为数最多。在孩子那里,常常表现为喜欢咬指甲,挖鼻孔,咬手指,还一时改不过来,让家长和教师大伤脑筋。同时,有这些小“怪癖”的人,也很可能有一些“强迫型人格”的倾向,让家长和教师很是担心。

 

关键词:皮肤行为症  强迫症  不自在心理  压力性心理障碍  力必多  口欲期  

        放声思考法  可控的第三者  脱敏技术  怪癖接力游戏

 

【问题行为的A面】认为孩子的怪癖,不是应治理,就是应治疗

【问题行为的B面】有时候,孩子的怪癖,其实并不怪

【问题行为的C面】拓展阅读:怪癖,也可以是“乖”僻

 

作者简介

    严育洪无锡人,男,1970年生,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厅小学数学学科领军人物,2008年被评为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副主任。发表500多篇教育论文,其中6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出版24本教育专著曾参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几十次赴全国各地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