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主 编:余爱民
书 号:ISBN 978-7-5166-6833-7
出 版 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开 本:小16开
印 张:12
字 数:188千字
定 价:46.00元
读者定位
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干部、教育研究者
内容简介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育人目标、新育人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变革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无论是指向学生深度思维的深度学习,还是指向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要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不断学习前行者的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专业化的成长之路上奋力前行。
本书是在深入研究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教学经验后编写的,以8个专题25个主题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深度教学的实施深度学习状态的促发等新观念、新理念、新方法,希望能为那些为“真教育”“真教学”的落地而砥砺前行的教育工作者助力,为培养“三有”社会主义新人助力。
全书目录
随着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一线教师并不陌生的深度学习再次走入视野。究竟什么是深度学习?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其学习的路径是什么?这样的学习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要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育人目标,创新教学,让深度学习发生,首先就要弄清楚这些问题。
一、深度学习及其内涵
二、深度学习的起源与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意义
二、深度学习的理论支撑
一、把握相应的路径
二、采取相应的策略
指向学生深度思维的深度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要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度教导和引导。因此,要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学。
一、什么是深度教学
二、深度教学的特点
三、深度教学的作用
一、深度教学养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引导深度教学
一、利用具有挑战性学习任务
二、让学生体验感悟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深度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深度教研。教师唯有进行深度教研,才能在深度思维中发现教材中隐含的丰富的思维过程,才能找到其中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继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方能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驱动者,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深度学习发生。
一、深度教研与新课标
二、基于新课标深研教材
三、基于新课标深研学生
一、从前概念开始深度教学
二、利用问题情境组织深度教学
三、借助深度互动开展深度教学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二、紧扣核心素养是重点
三、方法有效是关键
一、认识深度观课
二、深度观课的步骤
三、深度观课的关键
深度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的教学。在深度教学的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状态,还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都处于一种不断延伸和拓展的状态。这种延伸和拓展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学的适切度和评价的科学度上。而这三者,也是促成深度教学开展的关键的三个维度。
一、学生参与及其意义
二、深度教学中的学生参与
三、引导参与,促发深度学习
一、教学的适切度
二、教学适切度的维度
三、把握教学适切度的策略
一、深度评价
二、深度评价的延伸度
三、评价延伸的多维性
四、多元评价促进师生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深度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的一环。深度教学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领者和陪伴者,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在平等、尊重和协作的基础上,建立情感联结。
一、师生关系与教学
二、师生联结的意义
三、师生联结的标志
一、评估的意义
二、评估的范围
三、评估的方法
一、建立师生联结的方法
二、平衡学习目标的策略
深度学习相比浅层次学习,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且投入,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对内容的深入思考和辨析。这样的学习会形成一种场动力的驱动,因此要促成深度学习,就要在深度教学下为学生搭建一个深度学习的学习“场”。
一、深度学习的表现
二、内驱力促发深度学习
三、深度教学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一、场和场域
二、场动力原理
三、借助场动力唤起内驱力
一、整合前提
二、整合原则
三、整合方法
深度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 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沉浸课堂,就要把握学习路径,促成学生深度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以学定教、以学优教、以学评教,实现学习路径的重构,让深度学习得以发生。
一、什么是学习路径
二、理解深度学习的“深”
三、基于学习路径促成深度学习
一、认识大概念
二、大概念教学
三、大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整合式教学的作用及特点
二、整合式教学环节
三、任务单:整合式教学助力
深度教学要促发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深入钻研;离不开教师为学生科学设计支架,搭建思维桥梁;离不开教师适时引导,激活学生的先期知识,让新旧知识融合;离不开科学设计的问题给予学生的引导。
一、支架与教学支架
二、搭建支架的原则
三、搭建支架策略
一、认识知识的激活
二、知识激活的前提
三、激活知识的程序
一、问题深加工的意义
二、问题深加工的策略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