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主 编:王云臣
书 号:ISBN 978-7-5166-6833-7
出 版 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开 本:小16开
印 张:12
字 数:208千字
定 价:46.00元
读者定位
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干部、教育研究者
内容简介
2022年,伴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出,未来10年义务教育的方向变得清晰起来。课堂教学唯有坚持服务于生命的宗旨,坚持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人的宗旨,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成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之地。
本书是在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针对新课标发生的几大变化,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参考相关专家的解读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以十个专题31个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分别介绍了面向未来的课堂、深度学习课堂、高认知课堂、知识整合下高效课堂、沉浸式课堂、生活化课堂、创学课堂和高质轻负课堂。希望本书能为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助力,能为一线教师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助力,能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形成助力。
全书目录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用生命围成的场。在这里,学生的潜能被唤醒,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学生获得可持续成长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处理课堂和课程的关系,让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服务于教育,助力学生的成长,如此方能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教育空间。
2017年,世界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2017影响教育的趋势聚焦》报告,这份报告围绕人的发展,从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构建了人的核心素养体系。这标志着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了“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发展,代表着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面向未来的课堂势在必行。
深度学习的课堂赋予学生学习的意义。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达成一个个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习提供的额外动力,进而主动学习和掌握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需的知识,获得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越强,其成就越大。认知水平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影响其成就,因此有认知水平决定人生高度的说法。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在学科教学中,应创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认知课堂。
21世纪是变化的时代,创新、跨界无处不在。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让课堂教学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丰富学科知识内涵;在深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跨界人才,使学生成为创造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术语,是指按一定的分类或顺序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秩序性,以提升学习效率。这一原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采用主题化教学的方式,可以收到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减负增效”,为教师教学提速增效,进而创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且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停地碰撞,生成更多的发现,让更多的灵感迸现;如果学生在上完课后,意犹未尽,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对教师或课堂留恋不舍,那么,这样的课就是成功的,因为学生沉浸于教学中、沉浸于学习中。这表示,适合学生的课堂应该是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的课堂。沉浸式课堂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课堂,是新课标呼唤的课堂。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实践育人,唯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其学习才能贴近生活,学生才能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成长,最终回归生活。因此,适合学生的课堂应该源于生活情境,在生活中提升认知,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多样的生活化课堂。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本每一个课程标准都包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因此,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意识和思维,创造适合学生的“跨”学科的创学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有理想、有本领、 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和“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二者均指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向。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高质轻负课堂。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