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

时间:2023-06-22阅读人数:156

基本信息

   王云臣

    号:ISBN 978-7-5166-6833-7

  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6

    本:16开

    张:12

    数:208

    价:46.00元

读者定位

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干部、教育研究者

内容简介

    2022年,伴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出,未来10年义务教育的方向变得清晰起来。课堂教学唯有坚持服务于生命的宗旨,坚持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人的宗旨,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成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之地。

本书是在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针对新课标发生的几大变化,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参考相关专家的解读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以十个专题31个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分别介绍了面向未来的课堂、深度学习课堂、高认知课堂、知识整合下高效课堂、沉浸式课堂、生活化课堂、创学课堂和高质轻负课堂。希望本书能为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助力,能为一线教师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助力,能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形成助力。

全书目录

专题一  课堂是有生命的教育空间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用生命围成的场。在这里,学生的潜能被唤醒,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学生获得可持续成长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处理课堂和课程的关系,让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服务于教育,助力学生的成长,如此方能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教育空间。

主题1  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一、课堂的产生与发展

二、课堂出现产生课程

主题2  教育在课程中实施

一、课堂的显性与隐性

二、课程的显性与隐性

三、教育在课程中实施

主题3  核心素养联结不同类型的课堂生命场

一、课堂是师生的生命场

二、课堂生命场的特点

三、借助紧扣核心素养的课程打造课堂生命场

专题二  创造聚焦核心素养的面向未来的课堂

2017年,世界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2017影响教育的趋势聚焦》报告,这份报告围绕人的发展,从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构建了人的核心素养体系。这标志着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了“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发展,代表着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面向未来的课堂势在必行。

主题1  面向未来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一、未来教育的变化

二、未来课堂的变化

主题2  面向未来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创

一、教师:改变观念,创新教法

二、学生:勇于实践,表现自我

主题3  聚焦核心素养,创设面向未来的课堂

一、明确核心素养本质

二、用深度教学促成深度学习发生

三、构建思维教学范式

四、创设思维评价方式

专题三  创造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

深度学习的课堂赋予学生学习的意义。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达成一个个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习提供的额外动力,进而主动学习和掌握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需的知识,获得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主题1  深度学习课堂的特点

一、学习的主宰者是学生自己

二、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

三、学习的场所延伸到课外

四、学习团体让每一个个体紧密相

主题2  深度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深度学习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主题3  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深度学习课堂

一、确定有效学习目标

二、优化教学设计

三、实施多元评价

专题四  创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认知课堂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越强,其成就越大。认知水平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影响其成就,因此有认知水平决定人生高度的说法。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在学科教学中,应创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认知课堂。

主题1  认知方式与思维可视化

一、认知及形成

二、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因素

三、认知能力发展与思维可视化

主题2  可视化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可视化学习

二、可视化学习的理论

主题3  利用思维可视化创设高认知的课堂

一、可视化教学促成高认知课堂教学的发生

二、可视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专题五  创造立足深度教学的高阶思维课堂

21世纪是变化的时代,创新、跨界无处不在。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让课堂教学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丰富学科知识内涵;在深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跨界人才,使学生成为创造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主题1  高阶思维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素

一、认识高阶思维

二、高阶思维能力及重要性

主题2  深度学习影响高阶思维发展

一、深度学习的发生离不开高阶思维

二、深度学习可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主题3  深度教学促成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认识深度教学

二、深度教学助力高阶思维发展

主题4  建构深度教学路径,培养高阶思维

一、建构深度教学路径的前提

二、在大单元教学中培养高阶思维

专题六  创造知识整合下的高效课堂

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术语,是指按一定的分类或顺序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秩序性,以提升学习效率。这一原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采用主题化教学的方式,可以到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减负增效”,为教师教学提速增效,进而创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主题1  主题化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认识主题化教学

二、主题化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主题2  课程整合助推创新素养

一、理解课程整合

二、课程整合的策略

主题3  实施主题化教学,创设知识整合高效课堂

一、深度备课:主题化教学的实施前提

二、主题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专题七  创造关注情绪情感的沉浸式课堂

如果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且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停地碰撞,生成更多的发现,让更多的灵感迸现;如果学生在上完课后,意犹未尽,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对师或课堂恋不舍,那么,这样的课就是成功的,因为学生沉浸于教学中沉浸学习中。这表示,适合学生的课堂应该是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的课堂。沉浸式课堂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课堂,是新课标呼唤的课堂。

主题1  核心素养与思维形成

一、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二、思维的形成来源于知识的获得

主题2  具身认知理论与教学

一、具身认知理论

二、具身认知理论与学习

主题3  用沉浸式教学创设沉浸式课堂

一、沉浸式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

二、沉浸式教学的实施

三、多角度创设沉浸式课堂

专题八  创造实践育人的生活化课堂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实践育人,唯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其学习才能贴近生活,学生才能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成长,最终回归生活。因此适合学生的课堂应该源于生活情境,在生活中提升认知,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多样的生活化课堂。

主题1  基于生活创造情境化课堂

一、生活即教育,学习即生活

二、教学不妨生活化

三、构建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课堂

主题2  基于生活认知,创造“做中学”课堂

一、实践育人的意义

二、“做中学”理论与核心素养

三、让“做中学”课堂促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地

主题3  基于生活运用,创设“用中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与知识的运用

二、学中用用中学,助力能力提升

三、立足大概念教学,学用结合创设用学课堂

专题九  创造“跨”学科的创学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本每一个课程标准都包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意识和思维,创造适合学生的“跨”学科的创学课堂。

主题1  核心素养与创客教育理念

一、认识跨学科思维

二、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思维

三、跨学科思维与创客教育理念

主题2  跨学科教学与大观念

一、跨学科教学的理解及意义

二、指向跨学科教学的大观念

主题3  依托项目化教学为学生创造创学课堂

一、项目化教学

二、基于创学课堂的项目化教学

主题十  创设“五育”并举的高质轻负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有理想、有本领、 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和“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二者均指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向。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高质轻负课堂。

主题1 “五育”并举与学生成长

一、认识“五育”

二、“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主题2 “五育”并举离不开课堂教学

一、体现全面育人功能

二、改变育人形态

三、提升育人能力

主题3  立足“三个”课堂,创设高质轻负课堂

一、课内课堂

二、课后课堂

三、家庭课堂